2020年6月20日,由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暨感染学会与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全球华人携手抗击疫情——线上专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大会邀请了多位全球知名的临床及微生物学专家,为全国的医护工作者就COVID-19的疫情防控和临床诊治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并与线上参会人员展开热烈讨论与交流。
本次大会邀请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暨感染学会理事长徐英春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进行大会致辞和总结。世卫传染病流行病学及控制合作中心—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技术统筹,原香港玛丽医院微生物部门主任梁皓钧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丹娜生物分中心主任,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暨感染学会秘书长王贺教授担任大会主持。
首先,全国新冠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暨感染学会常务理事胡必杰教授从《新冠病毒病(COVID-19)上海专家共识和诊治实践》出发,对COVID-19的诊断标准、病原检测和结果判读,抗病毒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价,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利弊,免疫功能维护和免疫调节剂使用,抗菌药物应用于二重感染,抗凝治疗的重要性,氧疗、呼吸支持和ECMO,炎症因子风暴与处置,出院标准与核酸复阳问题进行详细的解读。
接下来,埃默里大学医学院病理及检验医学系,亚特兰大格雷迪纪念医院临床微生物、临床免疫及分子诊断检验室主任王云峰教授从抗体检测的原理、机制和方法学特点等方面,阐释了SARS-CoV-2抗体检测的临床诊断问题,并总结了目前市场上已有的SARS-CoV-2抗体检测商品的性能,其中丹娜生物SARS-CoV-2 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磁微粒化学发光法/胶体金法)的诊断价值获得肯定。
最后,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内科感染科暨检验医学科,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暨感染学会荣誉理事长薛博仁教授从COVID-19合并真菌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报告,指出真菌血清学检测方法在真菌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丹娜生物的真菌5G+联合检测方案受到推荐。
本次会议讨论环节热烈,现将参会人员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具体如下:
问题1:上海COVID-19诊治专家共识和卫健委发布的相关文件相比,最主要的特色之处或者说有没有不同的经验?
胡必杰教授解答:上海COVID-19诊治专家共识也是基于卫健委相关文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的基础上形成。相比于第七版:①将“新冠肺炎”称为“新冠病毒病”,因为COVID-19的表现有很多形式,不仅仅只是肺炎症状;②注重轻型患者向重型患者发展,因此在治疗方案中,加入了重型预警指标,例如CD4+的异常表现;③抗病毒治疗中,将羟氯喹治疗方法提前等。
问题2:如何看待近期北京COVID-19病例的小范围出现?
胡必杰教授解答:这次北京病例的出现我们做到了早发现,早行动的迅速反应。另外,结合前期积累的经验,相信一定会将这次小范围爆发控制住。近期,北京的每天的新增病例数并不多,如果后期持续一个星期病例数仍是小幅度的增长,可以说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问题3:SARS-CoV-2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多少?
王云峰教授解答:虽然仍然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SARS-CoV-2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但是不可否认抗体(包括IgG和IgM抗体)检测,是对SARS-CoV-2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
问题4:COVID-19合并曲霉感染的报道比较多,请问COVID-19是否易合并念珠菌和隐球菌感染?
薛博仁教授解答:目前相关报道略显不足。COVID-19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多发生在重型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建议开展多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联合检测,早期诊断对精准治疗至关重要,可降低病死率。
本次大会,徐英春教授总结发言,感谢各位专家在感染性疾病领域多年的付出及本次会议的精彩汇报。早期诊断在感染性疾病,包括二次感染(例如COVID-19合并真菌感染)非常重要,是保证后续精准治疗的关键,这促使微生物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体外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成熟。